內容來自YAHOO新聞
負債整合《社論》國健局要正視繁衍衝動的風險
上周高雄一位十七歲少女在男友家廁所產下女嬰後自行斷臍,女嬰被裝入塑膠袋,丟棄在前鎮河邊草叢,少女因血崩就醫,被醫院通報而曝光;但嬰兒被發現時,只剩骨頭和長滿蛆的屍塊,散落一地。
這一幅悲慘圖像,卻是社會新聞經常出現的鏡頭,它是貧富差距,社會不平等,社工體系待補強的複雜症候群。但是,國健局偏頗的衛生政策:補助生產,卻不補助避孕,正是這類事件一再出現的近因。
半世紀以前,在美援支持下,衛生當局的避孕政策成功地抑制人口成長,促進台灣婦女接受教育,就業,增加了家戶所得,也帶動傲人的經濟成長。當年「一個不嫌少,兩個恰恰好」的口號還鮮明留在許多人的記憶當中,而衛生所廉價的口服避孕藥和保險套,都廣受人民歡迎。
保險套長期接受政府補助,一包十二個,賣二十五元,成了眾多學生和男男女女趨之若鶩的產品。最近,這項政策即將功成身退,各地衛生局的廉價保險套售罄後,將不再提供。這項長期為了節育、避孕及安全性行為的政策竟然在鼓勵生育的帽子下,悄悄下架,卻沒有再端出有效的避孕政策。
其實,政策如果只鼓勵生產,卻忽略避孕,並非公平正義,而這正是台灣的現況:健保給付產檢和生產,卻不給付子宮內避孕器、避孕藥、輸卵管結紮和墮胎等避孕措施。健保給付產個人信貸檢和生產,台灣生育率仍然沒有起色,但是健保不支持避孕,卻造成貧窮婦女不斷生育,其中許多是高危險妊娠;而這項偏頗的生殖政策也惡化了殺嬰和棄嬰的流行。
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,衛生政策不能忽略避孕對環境生態的更多好處。支持生育和支持避孕並非對立,遺憾的是目前的政策執行正是這種愚蠢的道德偏見。國健局要正視繁衍衝動所帶來的風險,為了消弭此起彼落的殺嬰和棄嬰事件,政策應針對二十歲以下,未成年人的避孕措施和墮胎進行補助,如同她們一旦生產,都有健保給付一樣,這才公平。
根據推算,台灣每年約有三十萬次懷孕,其中三分之二,約二十萬左右的嬰兒誕生,七萬次懷孕選擇墮胎,剩下的三萬次懷孕則是流產和子宮外孕。十五萬次懷孕並非預期懷孕,而債務協商其中四成六選擇墮胎;而非預期懷孕當中,約七萬多人在懷孕時曾使用一種避孕方式。非預期懷孕者以年輕人、未婚和低收入女人居多。
研究指出殺嬰者以母親佔大多數,她們的年齡在十六到三十八歲之間,百分之九十小於二十五歲,八成以上未婚;她們多半單獨分娩,會殺嬰是因為錯過墮胎時機,她們沒有負責任男人的支持,而且貧窮,往往是男人誘拐下的受害者,雖然犯罪,卻令人同情。文明社會,殺嬰和棄嬰一個都嫌多,但是二○○九到二○一三年,不計殺嬰數目,台灣還有一百零六個棄嬰。
性令人敬畏,它帶來不想要的懷孕、性病和失落的精神病。生殖又和子宮外孕、極輕早產兒、絨毛膜癌、胎兒畸形、胎兒母親死亡、母體併發症相關。衛生政策支持繁衍的熱情,也要兼顧其風險,而殺嬰是其中最血淋淋的錯誤。在悲憐少女之餘,當局應該鄭重檢討錯誤的避孕政策,避免慘況一再發生。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社論-國健局要正視繁衍衝動的風險-160000135.html58237F67717CB10A
留言列表